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是中央民族大学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自1956年建立至今已有66年的历史。吴文藻、费孝通、潘光旦、翁独健、林耀华、傅乐焕、王锺翰等著名学者、资深教授创建了历史系,奠定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为中央民族大学最具特色和优势的院系之一。
学院概况
历史文化学院是历史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中央民族大学办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院之一,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进入国家“双一流”高水平学科建设序列。历史学本科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课程1门,入选教育部本科生“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单位(2020年)。经过多年积累,学院在满族史、蒙元史、藏族史、南方民族史、民族关系史和中华民族形成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颇具特色,中国古代史各断代的科研教学在国内主流学科中居于领先,世界史突显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的特色,效果显著。历史学专业是教育部历史学特色专业,是教育部“历史学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专业,是国家民委“中国史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是国家民委“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基地(培育)”,有国家民委高校“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缅甸研究中心”,有学校“中国边疆民族历史研究院”科研平台,以及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研究中心等2个学院科研平台。拥有历史文化学院资料室和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基地资料室等2个专业资料室。
学院自1956年开始招生本科生。目前招收有3个历史学本科专业班,历史学(基地班),1994年列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2015年列入《国家民委关于全国民委系统进一步服务好“一带一路”战略的意见》重点建设;历史学(强基班),2020年列入教育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专业。3个本科专业均列入国家级研究型人才培养建设点和国家“双万计划”建设序列。
教学科研
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博士后4人,在专任教师34人中,教授14人,副教授7人,讲师13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党团、教管和教辅人员9名。近年来,我们共获得省部级及国家级教学科研奖项20余项,涵盖了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奖等多种奖项,其中2名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为国家民委教学名师、4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2人是“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5人获“宝钢优秀教师”称号、5人是中央民族大学“十佳教师”、2人教师入选北京市青年骨干人才计划、3人入选国家民委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8人入选学校高层次人才计划(2019-2022年)、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获批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名教师获得“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奖”、1名教师的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部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部教材入选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2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名教师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名教师作为富布莱特和哈佛燕京学者到美国访学、5名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访学、1名教师多次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点评嘉宾。历史文化学院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力地支撑了本科生的人才培养。
学生活动
近7年来,我院学生校外获奖频繁。我院学子在最近六届“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均是冠亚军主力成员,先后获得了4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基地班学生连续十届有11人获得全国史学新秀奖;每年有70余名学子获得了“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6名学子获得了宝钢优秀学生奖和全国、北京市“挑战杯”课外竞赛的金、银奖等。此外,历史学基地班还多次获得“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首都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称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等。
我院多年一直面向本科生组织了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如以“了解历史、享受历史、触摸文化、品味文化”为宗旨的“史评天下”系列活动;以考察同学们的古文功底,调动古文献学习兴趣的“古文句读大赛”;以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杏坛下”讲课比赛,以及定期举办高水平的“史学名家讲坛”等。
历史文化学院网站 http://history.muc.edu.cn/history/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