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历史厚重、学术传统优良,在吴文藻、潘光旦、杨成志、费孝通、林耀华等前辈的引领下,在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各学科、各专业的综合学术实力与教学力量,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是当前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智库和决策咨询机构,是国际学术界了解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权威研究机构和交流中心,是国内民族学最早具有本、硕、博三个培养层次的办学单位。
学院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始建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83年建立全国第一个民族学系。1994年10月,由国家民委批准,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民族研究所、藏学系、民族博物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科部和岩画研究中心联合组建成民族学研究院。这是中国大学中第一个以民族学为核心专业的学院级教学科研单位。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我院民族学是全国民族学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第一批博士点授权单位,社会学专业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民委重点学科。
学院下设民族学与人类学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考古文博系3个系。现有5个本科专业(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1个本科创新人才实验班——“孝通班”、10个硕士学位点(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人口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民俗学、政治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其中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社会工作和文物与博物馆学)、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民族学、政治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人口学)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民族学、社会学),具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在校生1626人,其中本科生750人,硕士生675人,博士生377人。学院毕业生覆盖全国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民族边疆地区的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学科建设上,民族学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及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位列 A+,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及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城市民族学”交叉学科于2019 年被北京市确立为“高精尖”学科;社会学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及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为 B+,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于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我校2023年新增考古学本科专业,学院考古文博系教师团队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资质。
学院教学力量全面引领国内一流,2022年麻国庆教授领衔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教师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院教师主编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3部,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3项、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
学院高层次人才荟聚,拥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青年学者1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教育部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社科委学部召集人1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5人、中青年英才10人,北京市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学名师各1人。学院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含教授32人、副教授24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97%以上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学院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院2016年起开设本科创新实验班——“孝通班”,通过对教学体系与教学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融合我院三个一级学科——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的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参考海外高校普遍采用的由讲授课(lecture)、辅导课(tutorial)、讨论课(seminar)共同构成的课堂教学体系,以及由各类田野调查、社会实践构成的实训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建立主动思考、勤于思辨的学习习惯,培养其掌握实训技术,强调从实求知。自2020年始,“孝通班”毕业生升学率显著,大量毕业生前往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UCL(这边不要一会儿英文一会儿中文)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更新一下国内外学校数据)等国内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在校学生基于实践调查成果,在《社会》《实践》等学术期刊以及人民日报(更新一下期刊和报纸)等重要学术平台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从实求知、美美与共”的孝通班优秀教学共同体获2019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2017级、2018级孝通班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2018级孝通班获“北京高校示范学生基层组织(班级)”荣誉称号,2020级孝通班获首都大中专院校“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