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项信息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实施大类培养+专业培养+个性化培养。大类培养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如思政课、基本素养课、综合素养课,以及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大一+大二)主要包括为打好学生专业学习理论根基而设置的课程板块及学科导论课等,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论文写作、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第二语言教学法、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专业培养类课程包括综合英语、专业英语、英语口语(外教)、学术英语、汉语国际教育入门、普通话正音与口才训练、跨文化交际、汉语教学技能训练、统计分析基础、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双语)、语言测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大二、大三阶段,学院会开设专业选修课,共四个模块。模块一:汉语本体与文学,如汉语语音专题、汉语语法专题、汉语词汇专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全英文)等;模块二:应用语言学,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二语教育名著导读(双语)、汉外语言对比(多语)等;模块三:第二外语,如第二外语(一)(二);模块四:中华才艺,如中国书法、中国武术、中国画、民族歌舞。

个性化培养阶段。为充分对接学生未来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学院在大三、大四设置本硕贯通课程、跨学科交叉课程、全球胜任力培养和行业领域协同育人四类课程。学生可根据未来发展意向选择修读相关课程。比如有意向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可选择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定位,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有出国意愿的同学可以选修全英文学科研究前沿的课程;打算就业或者注重职业发展的同学,可以选择行业领域协同课程。具体课程包括:本硕贯通课程,模块1为文化传播类课程,例如: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跨文化交际、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等;模块2为汉语教学类课程,例如:线上汉语教学、国际汉语课堂教学及案例分析、汉语要素教学等;模块3为第二语言习得类课程,例如:汉英对比与偏误分析(双语)、第二语言习得、中外语言对比等。跨学科交叉课程,模块1和2为汉语国际教育课程; 模块3为教育类课程; 模块4为语言文学类课程; 模块5为历史类课程; 模块6为民族学与社会学类课程。全球胜任力课程:跨文化交际专题、海外汉语课堂教学与管理专题(双语)、当代中国专题(双语)。行业领域协同课程:汉语国际教学实践、汉语国际教学资源开发。

实习实践机会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注重实践能力的专业,学院也尽力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2021年秋季起,学院多次组织各级本科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本科2019-2021级的50余名同学先后参加了与美国三所高校合作的线上汉语辅导,包括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肯塔基大学及美排名前五的文理学院波莫纳学院,每次活动为期10周左右。我院学生积极与美国学生联系,通过微信、zoom等方式进行视频交流,锻炼自己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帮助美国学生纠正普通话发音,通过辅导活动,同学们不仅在实践中修炼了专业技能,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在收获真挚的友谊的同时也积极传播中华文化。2019年7月18日,国际教育学院第一个海外“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新西兰奥克兰孔子学院举行。

学生发展前景

继续在国内攻读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硕士。8届本科毕业生的升研率均在50-60%之间,获保研资格学生100%升入“双一流”大学或汉教专业院校攻读硕士学位。如2022届毕业生廖丹、罗著考入北京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韦璇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届尹思婕考入北师大汉教专业、郑徐萌考入厦门大学。2022届毕业生罗安童、2023届毕业生张博宇、陶艳保研至南京大学读研,蔡尚君保研至北京语言大学等。近三年来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从事汉语教学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数占25%左右。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申请至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

学生活动

每年有40多个国家近千名国际学生来校学习,常年在校的中、外学历生达 600余人,半数以上的国际学生在国际教育学院学习。中外本科生共同学习,举办活动,真正实现国际化、多元化。学院每年定期举办的迎新晚会、国际文化节、国际学生汉语汇报演出、教学大赛、中外学生趣味运动会、中外学生“视谈中国”等众多活动,为中外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跨文化交际,感受国际文化氛围。


鏍�繍浼氫笂鐨勫浗鏁欓櫌瀛︾敓xia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