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学科建设简况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和艺术学科协调发展,民族类学科优势突出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其中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教育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公共管理和生态学等专业有较强教学和科学研究实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学校现有各类重点学科情况如下:
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
5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学(交叉)、民俗学和中国近现代史
3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社会学、哲学、中国史
1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宗教学、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生态学、企业管理、美术学、环境科学和区域经济学。
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基地、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基地;中国边疆历史与地理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基地。